記憶之勞  

  者:蘿拉.李普曼(Laura Lippman)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出版

【故事簡介】

    是因為太特別而得以存活?還是太軟弱而不值得殺?

  就算過了二十多年,我還是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獲救了?

  38歲的家庭主婦伊萊莎是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和一雙兒女及愛他的丈夫剛搬回美國郊區,稟性良善的她生活中唯一的煩惱只有青春期女兒的小叛逆。直到那天接到一封用紫色墨水寫的工整信箋,她原本靜謐幸福的日子,從此出現蛛網般的裂痕。

  23年前的夏天,15歲的伊萊莎遭修車工人瓦特爾擄走,挾持了將近六週。不似其他女孩的悲慘下場,伊萊莎最後從瓦特爾的魔掌下生還。他被控多起謀殺與強姦,並因殺害最後一位受害者——甜美耀眼的荷莉而判處死刑,案子審理了二十多年,延宕至今終於定讞。如今瓦特爾再度找到她,希望能在臨刑前,再見伊萊莎一面。

  瓦特爾的信呼喚出多年來纏擾著伊萊莎的鬼魅:他為什麼單單留下平凡的她,卻殺死了美麗的荷莉?自己明明有多次機會可以逃走,為何遲遲邁不開步伐?為了活下來,自己是否成了害死荷莉的幫凶?此外,當年影射伊萊莎瓦特爾共謀殺害荷莉的新聞記者,始終怪罪伊萊莎、一心希望瓦特爾盡快伏誅的荷莉之母、自稱是瓦特爾朋友、想要讓死刑延期的社會工作者,也隨著那些疑問出現在她生命中,逼她再度暴露在眾人的目光下。

  為了能擁有一個真實與謊言不再曖昧混雜的人生,伊萊莎決定面對她的夢魘。然而,瓦特爾要的不只是伊萊莎的原諒,還掙扎著要抓住懸繫於她手上的最後一線生機,希望她記得那年夏天的真正事實,希望她說出深藏已久的祕密——荷莉死亡的真相……

【讀後心得】

           輩子也許某件或某些事情已在您心中留下不會遺忘的烙印,有可能是充滿笑聲的歡樂畫面,或許是無法抹滅的驚懼、傷害和悲慟。如果是後者,這些不愉快的感受即使想要努力遺忘,總還是像厭惡的鬼魅般不時纏繞於心,同時記憶也被困於深不見底的牢籠。不能否定的是,有時候「時間」是很好的解藥(它會讓一切慢慢淡忘……)但有些情況則卻只能選擇勇於面對,唯有揭開覆蓋於記憶底層的陰暗,將它暴露於光明之下才能煙消雲散。

                        《記憶之牢》第四篇的標題是一首1985年發行高居告示牌百大金曲榜第七名的歌曲--誰耍誰(Who’s  Zoomin Who?)。而這歌名也點出了整本故事的結局。作者把受害者伊萊莎(改名前為伊莉莎白)描述成一位弱不禁風的女子,需承受著人生中的記憶永遠被勞困在15歲揮之不去的遭遇裡。另一個則是令人厭煩的加害者,殘酷的兇手--瓦特爾。兩人的個性鮮明對比過程中的一來一往其實讓人感覺很生氣。我莫名伊萊莎幹嘛回應這個曾經綁架她,性侵她的壞蛋,就讓他去面對法律的制裁坐上電椅執行死刑,不只可以替自己也讓之前的受害者討回公道。另一方面則是兇手瓦特爾不斷地對自我犯罪合理化,當然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所犯下的罪刑,永遠都有解釋不完的理由,別人都錯自己絕對沒錯錯不在己啊!!而另一個中間人芭芭拉的介入則又挑起了反死刑的議題,就如最近有本令大眾討論的書籍--《死刑囚的教誨師》和許多社會案件,都挑起大家對廢死與死刑的爭議。(這方面見仁見智,很難說出個確切的道理)

                作者厲害之處即重頭到尾就佈下一了一個讓讀者想探求清楚的疑點--最後一個女孩荷莉死亡的真相想不到,這只是……(一個噱頭,擺了讀者一道)。卻讓讀者到了結尾有了一份小小的轉折與驚訝,一切並不是針對真相的結果,而是女主角伊萊莎一甩給人那種弱不禁風的印象……。不知不覺腦海中漸漸又浮起開頭的那首歌名--誰耍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舞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