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母性    

   者:湊佳苗( みなと かなえ 

出版社:皇冠出版

【內容簡介】

  人只有兩種,母親和女兒。
為了母親的心願,我盡心盡力地愛著自己的女兒,
但是我好嫉妒,為什麼我的女兒還有媽媽,
我卻失去了最愛的母親……
  她們原本幸福和樂地住在位於半山腰上美麗的家,「媽媽」和丈夫相敬如賓,「女兒」聰慧懂事,而「媽媽」最愛的「母親」也經常來探訪。但是一個可怕的颱風夜裡,土石流侵襲了房子,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女兒」被壓在衣櫃底下,「媽媽」只能選擇救其中一人。她本來想救自己的「母親」,最後卻聽從「母親」的命令救了「女兒」,但也從此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一夕之間,「美麗的家」沒了,一家三口搬回婆家居住,卻遭到婆婆和小姑的苛刻對待。從小就乖巧有禮的「媽媽」對於長輩的無理逆來順受,性格剛烈的「女兒」想要挺身而出保護「媽媽」,卻反而遭到怪罪。就在母女之間錯置的情感中,表面平靜的日子暗暗悶燒著,直到那一夜的真相終於點燃成一把不可收拾的大火……
  湊佳苗認為自己身為作家,最想寫的故事一個是《贖罪》,另一個就是《母性》了,甚至覺得能夠寫出《母性》這本書,就算以後不再寫作也沒關係。一般人總認為女人只要生了小孩,自然而然就會有「母性」,但真的是這樣嗎?湊佳苗以銳利的文字,將「母」和「女」兩種女人,在黑暗中追尋愛和溫暖的心理描寫得絲絲入扣,也帶領我們重新反思,「母親」,究竟是什麼?-----(引用自書封)

【讀後心得】

 

   性到底是什麼?女性保護、養育自己所生的孩子,身為母親本能的性質。不為兒女準備三餐,甚至搶走兒女的錢去打小鋼珠的女人,也具備這種性質嗎?雖然大家都認為女人、雌性動物都具備母性,但果真如此嗎?還是說這種性質與生俱來,卻會隨著環境進化或是退化嗎?搞不好根本沒有所謂的母性,這是男人為了把女人綁在家庭而擅自創造出來,進而神聖化的虛假性質。因此,在這個社會中生存時,為了保持體面努力培養自己的母性;不顧體面的人跟本無視『母性』這種字眼的存在。也許母性並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性質,而是藉由學習後天形成的。但是,大部分人以為天生就具備這種性質,當一個母親被別人說缺乏母性時,就會陷入錯覺,以為自己的人格遭到了否定,而不是單純缺乏學習能力。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不完整的人,為了證明自己具有母性,就卯足了全力用言語來粉飾。」在此引用了本書第52頁的某段內容,相信可以很清楚的了解作者在《母性》此書中所要表達的意涵。

    「母性」除了是作者要在本書裡探討的主題外,還提出了許多社會家庭中常見的現象與問題。如「婆媳之爭」、「夫妻相處」、「親子溝通」、「外遇」。故事中這對「母女」其實都想讓對方知道,彼此內心所想都是相同的就是那份對彼此深深的「愛」。只是我們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主觀思考,認為即使沒把「愛」說出口對方也都已經懂了或應該要懂事實上,親人之間最終卻總在無聲的沉默中更加深了彼此的誤會。身為東方人的我們,受到根深蒂固般保守觀念的影響,常常把隱藏於心而無法即時且適時的表達出來(不好意思佔據很大的成分),也因此總是在人生這段旅途中徒留椎心之痛的遺憾。 

     故事裡一連串的家庭問題,不斷地考驗並磨練著人類「母性」的本質。也使得女人的角色在成為「母親」後,那看似理所當然且傳統的「母性」觀念讓人有了顛覆性的省思與探討。(這本書其實更適合男性閱讀,也許男性可以多站在母性的角度思考,也許更能體會深為女性與母性的壓力與辛苦)

     作者湊佳苗善於透過不同角色的告白陳述,將過程發展經過交叉比對,最後將事實的真相還原。這種寫法讓讀者可以在閱讀過程中享受著撲朔迷離的神秘感,在獲知真相後更讓人對作者要凸顯的議題於內心刻下了深深的印象。特別的是,作者更在《母性》每六個章節中,均引用著名的《里爾克詩集》作為章節之題與結尾,讓人更能從詩中體會作者要呈現的意境。喜愛湊佳苗的朋友們絕不能錯過這部作品。 附上最後一個章節所引用的詩:

<戀歌>

我該如何把持自己的靈魂, 

讓它不和你的靈魂接觸?

我又怎能讓它越過你,  

移向其他事物?

啊,我多麼希望把靈魂
安放在某個暗處,

某個被遺忘的事物旁,

某個陌生而寂靜的地方。 

讓它不再因你靈魂深處的顫動而顫動。

但是,你和我接觸的所有一切,

猶如小提琴的琴弓撥弦,

在兩根琴弦上,拉出同一個和音。

我們將被裝在什麼樂器上?

又是怎樣的琴手把我們握在手上?

啊!甜美的歌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舞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