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找到我  

作  者:邁可.洛勃森(Michael Rocotham

出版社:臉譜出版

 

【內容簡介】


        
們表現好時他會把燈開著,表現不好他會關燈。那是一種從未經歷過的黑暗,彷彿有隻怪獸在我耳邊呼吸。娜塔莎已經離開四天了,我需要她,我不想一個人。我想逃了,我要反抗,我想大叫。尖叫。我在這裡,我在這裡!」
      
「我是心理學家歐盧林,人們說我能看透人心,但當我企圖洞悉人心,觸目所及卻是一片黑暗。我相信琵琶還活在某處,但時間不多了。」
        
琵琶和好友娜塔莎在某個早晨失蹤後便音訊全無,警方認為她們是逃家,然而一陣喧囂後,始終沒有找到她們。
       
三年後,在百年一見的大風雪中,一對夫妻在娜塔莎曾經住過的農舍裡慘遭殺害,警方強烈懷疑凶手是這對夫婦所雇用的雜工阿吉,飽受幻覺所苦的阿吉聲稱當天晚上看到雪人在追逐一個女孩。此時,警方發現失蹤三年的娜塔莎凍死在農舍旁的冰湖中,驚人的是,她的死亡時間不超過二十四小時,也就是在農舍夫妻遇害不久之後。負責調查的探長找來心理學家歐盧林協助解讀犯罪現場,希望能藉此破案。
       
歐盧林認為阿吉不是凶手,而且相信琵琶還活著,他說服警方重啟調查,查訪兩名女孩周遭的親友、搜索她們的房間、閱讀琵琶的日記。同時,娜塔莎已死的消息傳出後,鎮上居民惶惶不安、人人自危,急著想揪出藏身人群中的兇手──或處死代罪羔羊──來恢復社會秩序。真相似乎即將解開,但謎團卻越滾越大:琵琶娜塔莎為何要逃家?這些年她們究竟去哪裡了?娜塔莎怎麼會在三年後才遇害?小鎮居民們各自隱藏了些什麼?阿吉口中的雪人是誰?琵琶此刻又身在何處?
       
能找到少女的線索,藏在人心最黑暗之處。-------引用自書封

 

【讀後心得】        

    類是種極度複雜的生物,具有著科學無法解釋也無法探知的潛能,在面臨十萬火急、絕地險阻的情況下,尤其更能引爆出心中的「小宇宙」,這份力量可能無窮無盡,讓人超乎想像。

      三年,主角琵琶被兇手一直關在暗無天日的密閉地下室,是什麼讓她足以支撐著生存的意志?! 

       回憶、希望和祈求原諒琵琶藉由不斷地鼓勵自己並抱持救出好友娜塔莎的希望,努力維持著如小草般看似脆弱卻強韌的生命力。這份希望激發求生潛能,讓她能在長期遭受兇手的摧殘與不見天日的地下室裡,終於在最後一刻,爆發出逃離的力量。所以記得常提醒自己:Never  Give Up!!!( 逃亡的過程裡P343,警告:此處驚險刺激、讓人屏氣凝神、心跳加速、口乾舌燥、腎上腺素激增,如有身體不適者,請謹慎選擇接觸!!) 

     「朵灰色雲層在遠處的地平線上如鎂一般燃燒著,呈現出屋頂的輪廓,黑暗之處更加黑暗,素靜之氣愈來愈強。」(P136)這是書中的其中一句。作者善於對環境作深入細膩且具體的描述,掌握週遭冷冽的氛圍,進而坦露主角內心情境,能將情景恰到好處的相互交融,不留痕跡。閱讀的同時,就如自己也深深觸及了主角眼前所見與內心所思,讓人容易結合劇情的發展。

        透過受害者琵琶的紀錄(呈現事情發生前因與發生時的經過)心理醫師歐盧林(協助警方的調查過程),兩條軸線交叉描述,從一開始的平行線發展到最後交叉線的結合。閱讀過程會感到整個劇情曲折離奇、撲朔迷離且懸疑緊湊,情節有許多處轉折,原以為已經追查到兇手,卻在下一秒即刻又被推翻(可看出作者對整篇劇情構思的用心)。到底誰才是兇手?人人似乎都帶有深藏底心、不為人知的秘密。一件命案,卻牽扯出比荊棘還複雜的人性,更交纏著錯縱難解的關係。

        作者透過醫師歐盧林在情節中明確分析了兇手深層的本性與心理狀態,探討黑暗邪惡的人性亦是閱讀犯罪小說引人入勝的原因之一,常會思考著為什麼有些人性會如此冷血、暴力,殘酷,可以對一條條生命如蟻蟲般輕易地毀滅,甚至連眼皮都可不眨一下?又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人性?故事裡作者透過歐盧林針對所謂「人格違常者」有精闢且深入的解釋。(巧合的是,劇中的兇手就如發生在台灣北捷事件的鄭 x。兩人均具有相同荒謬可笑的殺人動機,為何殺人連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更可惡的是,在殺人落網後自己卻沒有勇氣自我了斷的懦弱行為,真叫人痛恨。)也因為歐盧林對兇手的了解,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揣測,透過線索的抽絲剝繭,即使任何一絲絲的表情肌肉牽動或蛛絲馬跡都不放過,漸漸的破解懸疑、尋到真相。

      《請找到我》除了具有犯罪懸疑、洞悉人性的主架構之外,甚至是一部省思親子教育、青少女和友誼關係之間的好作品。雖同入圍英國金匕首獎決選,但與獲獎的《籠子裡的愛麗絲》在精采程度上仍無法望其項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舞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